孟祥傑 【2002/03/13 東森新聞】
去年4月檢警單位大舉開進成大校園搜索學生燒錄MP3,曾引起校園軒然大波,時隔1年,檢調單位雖然未再衝入校園,但這次將矛頭指向大學校園附近非法盜印原文教科書的影印店,不禁令人懷疑,即使學生與影印業者行為的確有觸法疑義,但司法機關似乎喜歡「柿子挑軟的吃」!
影印盜版的著作權問題,再次在大學校院裡引爆,隨著台灣正式加入WTO後,正式開啟知識經濟的時代,著作權問題顯得更為重要,而以往學生為了省錢,影印原文教科書、燒製或下載MP3歌曲等視為「理所當然」的行為,如今都成了嚴重侵權的犯行。
司法機關接連的查緝行動,凸顯長久以來學生對著作權與智財權的漠視和侵犯,但在消費市場中,不論唱片或是原文教科書,動輒數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售價,實在很難讓經濟能力低的學生,不得不想一些「撇步」節省開銷,也使這類事件似乎已經很難單純的以法律問題看待。
不過,以去年成大MP3事件與這次抓盜印事件綜合來看,檢警調單位動作都相當大,但對於坊間以地下工廠盜拷CD、電腦軟體或是名貴皮飾仿製品等真正影響社會經濟結構的犯罪集團,卻很少見到如此大規模的查緝行動,難道真的是犯罪集團太機靈很難抓,還是因為學生比較單純好「欺負」,會乖乖等人來抓呢?
此外,書商們對於訂書量太少的原文教科書,總是會以不敷成本為考量而不願意進口,甚至許多經典教科書早已絕版,學生想買也買不到,只好找老師或圖書館借來影印,這就像唱片業者不斷抬高唱片專輯售價一樣,盜版、盜印的責任,不能全歸咎到學生身上。
當然,學生的侵權行為不值得鼓勵,但大多數學生只是為了省錢下載MP3、影印教科書,並未有販售圖利行為,在這種前提下,是否真能構成嚴重侵權仍待商榷,未來更值得觀察注意的是,我們的司法機關能不能多花些工夫,將盜拷、仿冒工廠全部掃蕩一空,別再「殺雞用牛刀」專找校園開刀,這應該才是全民期盼的司法尊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