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生活方式 發表日期:2001-4-26
8:35:00
本網編輯楚天北京報導:將於今年4月20日出版發行的第三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首次將同性愛從精神病名單裏剔除後,引起社會反響。連日來,除了專家學者在不同媒體對中華精神病學會這一作法表示贊同外,代表民間聲音的互聯網上激烈的爭論更將這一反應推向高潮。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明確表示,同性愛者不是精神病病人,我國司法精神病學不包括同性愛。
過去,同性愛一直被當作精神及人格障礙治療。
訊息公佈後,除中文同志網站積極轉載,高呼中國社會之進步外,包括中國傳統主流媒體、境外知名媒體都予以報導或分析。輿論認爲,隨著中國開放的深入,文化意識的多元化起到了明顯進展,同性愛在中國的非病理化是一個文明社會的進步。
然而,在代表民間聲音的互聯網上,近三千萬之衆的中國網民對此的反應褒貶不一。人們普遍將將同性愛的非病理化爭論集中在人倫顛倒、性濫、愛滋病聯繫在一起,然而更明顯地,隨著受教育程度越高、年紀越輕,貶低和岐視同性愛的意圖會越弱。
批評者說,同性愛既然是「愛『,就應該具備與異性愛同樣的特質(或者說是極力倡導的):比如情感的投入、專一。可惜在中國的同性愛那裏沒有看到(恕孤陋寡聞)。愛一個人,可能只是傾慕,儘管不能最終相伴也要真誠地祝福、結合、希望的是終生廝守、只此一人。同性愛呢?至少筆者沒聽說過發生在國內的長久的愛情,聽說的只是公共廁所、公園角落的秘密聚會和南下北上的尋覓性愛夥伴,即使在李銀河女士和劉達臨先生的調查報告中——也只有這樣以肉體歡愉爲引導的愛,這種性濫,即使是異性之間,我們也稱之爲「變態」。目前包括甚至毛寧發生在陰暗廢墟的神秘被刺事件所展露(或揭示)的同性愛者們的行爲,的確沒有給大家太好的印象!
這種觀點還認爲,中國需要的是思想的解放,但解放不代表丟棄自己的寶貝和撿西方的破爛。中國需要的是道德的重建,而不是道德的再度丟失。不希望有一天中國的同性愛會和染發一樣普遍,性交和大便一樣隨意,如果是那樣的話,恐怕就不是社會的進步了。
也有人說,對於同性愛,固然有遺傳性變異的生理原因,很不幸,這部分人算是自然造物的失誤,違背了人類這一生物種類如何延續自身的基本規律。當然也沒必要對其表示抗議,畢竟這是個自由的社會。
然而,有更鮮明的態度反駁這些意見。反駁者主要從同性愛者的社會壓力角度分析認爲,不能因爲性濫和愛滋病而一葉障目,對同性愛刻意醜化,同性愛與異性愛一樣對感情投入,希望家庭的歸宿,只是由於中國傳統道德社會的壓力,才無法保證同性愛的純潔和莊嚴。
反駁者說,有人把同性愛與亂倫來比較,之所以大家覺得同性愛圈子「亂」,就是因爲當下的社會環境對同性愛者還不夠寬鬆,有很多普普通通的同性愛者還不敢現身,再加上媒體片面的報導,一提到同性愛就是什麽公園啦廁所啦烏煙瘴氣亂七八糟啦……不可否認這些現像是存在的,但這並不是同性愛者的主流。去年上海有對女同志的婚禮(當然是隻有儀式而無法律效力)在美國這邊有報導,在國內各大媒體上倒反而不聞風聲水響。絕大多數同性愛者還是渴望一種長期穩定的關係的,渴望靈與肉相結合的「愛」而非單純的「性滿足」,而事實上華人同志間感情專一長相廝守的也大有人在,只不過他/她們這樣做較之通常的異性愛者需要更大的勇氣與毅力,也更具隱蔽性。
反駁者以美國爲例說,現在已有爲數不少的穩定的同性愛家庭,電視裏播放了三個這樣的同志家庭,長期穩定的關係近二十年左右,一家人其樂融融。我想這跟美國在二十幾年前將同性愛非病理化及媒體日漸客觀公允的態度也是分不開的,不然同性愛者給大衆的印象或許仍然是酒吧公厠裏的鬼鬼祟祟昏天黑地肉慾橫流吧。
反駁者還說,許多人對同志有誤解,認爲很女性化(男性化)。這是不對的。是有些人這樣,但大部分不是。他們看起來很正常,如果說出自己的身份來,你都會覺得不可信的,甚至連我們自己的親人中都會同志"隱藏"。做爲你親人的他或她,也同樣的身不由已。因爲這不是由於大衆的聲討而能改變的事。同性愛者如果真的不去結婚是不現實的。而將來違心地同女孩子結婚,不僅是害已更重要的是害人。雖不是自己所願。但這種婚姻不光是對自己的傷害也是對另一個無辜的人的傷害。這種悲劇是社會造成的。
正反方的辨論的焦點其實質是在社會傳統對於同性愛的接納程度上。號稱全球最大中文新聞網的新浪網昨天隨即推出「同性愛的是與非」專題,並在顯要位置特設兩個調查問卷。截止發稿時(16日17:30)不到一天的時間已有超過六千人參與投票。其中第一個問題「我國精神病分類的新標準將同性愛不再劃爲病態,你對同性愛的看法」回答「很彆扭」和「覺得噁心」的總人數佔了48.63%,超過了回答「可以理解」的47.50%。
而在其具相同意向的問題「如果你發現一個朋友有同性愛傾向,你會怎麽與他相處」的回答中,「和以前一樣」的占69.46%
。
由年青的網民參與投票的這組結果來看,中國社會對同性愛的態度已不再保守,但對同性愛仍保持距離地接受。他們對同性愛的理解和接納程度正受社會外力影響搖擺不定。
中國將同性愛非病理化後,同志研究領域的專家也發表了對同志社會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著名的《愛知簡報》住持人萬延海指出,關於同性愛和雙性愛的科學研究在中國還非常缺乏,如果科學團體在這些同志議題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就必須加強這些方面的研究。
這是大陸同性愛研究專家首次就同一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萬對中國同志目前發展現狀並不樂觀。他說,中國是13億人口的大國,目前中國發生的有利於同性愛者的變化只是發生少數城市和學術界的領導層。這些城市或這些專家因爲處於資訊開放的有利地位,比較早期地得到了關於同性愛的正確觀念,而且這裏現在已經有了一個人們可以看得見的同性愛社群,因此上述變化只是反映出中國社會或學術界區域性的變化。
在這份建議中萬強調,在推動關於同性愛和雙性愛的科學研究上,男女同性愛者和雙性愛者們應發揮積極的作用。幫助研究人員得到更加全面、準確的資料,從而用科學研究幫助公衆和專家正確認識同性愛者和雙性愛者。
萬還說,中國男女同性愛者和雙性愛者們有責任採取積極行動,把自己的想法主動和中國精神醫學專家交流,對推動中國精神醫學專家對同性愛者和雙性愛者的正確認識將産生影響。
關於中國同性愛的是與非的爭論仍通過互聯網向各個角落傳播,可以很預期地看到,爭論在短期內不會對中國社會改善同性愛者生態環境起到很大作用。冷靜、執著地做好自己的本份,積極生活,多與外界交流和溝通,同時不僅僅要關心同性愛者的處境,更需要有更寬廣的胸懷,關心身邊的家人,朋友和社會,關心我們的國家,關心我們的環境污染問題,支援政府在保衛國家利益,穩定社會,提高國民生活水平方面作出努力,從而樹立同性愛者健康形象,只有如此才能說服社會偏見。
國際邊緣>頭條開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