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還是悲劇?—觀好萊塢牌罐頭裏的成龍

作者︰李祥瑞

發表時間:2001.09.05

文章出處︰凱迪網貓眼看人

成龍在好萊塢主演的片子基本上繼承了他在香港時創造的諧趣武打片風格,然而,我們面對這些喜劇樣式的動作片卻很難再笑出聲來……

  《尖峰時刻2》是成龍繼《尖峰時刻1》、《龍旋風》(又名《上海正午》)之後主演的第三部好萊塢電影。有了前兩部片子的火爆熱銷,成龍在好萊塢的地位自然一路攀升,接手《尖峰時刻2》時,片酬增至1700萬美元(這是亞洲明星迄今爲止在好萊塢所能拿到的最高片酬),由此成龍正式躋身於尊特拉華達、湯告魯斯、尼古拉斯基治等等大牌明星之列!據媒體的有關報導:《尖峰時刻2》上市以來票房收入頗豐:上映短短3天便累積了6680萬美元,登上美國電影票房榜冠軍寶座,目前該片在美國票房已達一億八千多萬美元。

  似乎一切都很完美。

  中國觀衆看來,老外對成龍電影的熱情不免是有幾分過分的。因爲,中國觀衆心目中,《尖峰時刻》系列和《龍旋風》一樣,早已不是真正的成龍電影。就影片的動作設計、情節結構而言,美式作品遠不如成龍在香港時創作的《A計劃》系列、《警察故事》系列想像大膽、節奏明快、具有非我莫屬的奇觀性。

  所以,和《尖峰時刻2》在美國市場上的風光熱鬧比起來,該片在香港的票房十分慘澹:上映一週票房只有港幣700多萬元,創下近年他主演電影最低票房紀錄。其實成龍的好萊塢作品在香港的票房收入一直不很理想:1998年首部好萊塢影片《尖峰時刻1》票房收入1300多萬元,2000年第二部好萊塢影片《龍旋風》票房收入1500萬元(幾年前僅《紅番區》、《霹靂火》和《警察故事4之簡單任務》三部港産片就創造了1.5億票房)。看來,香港觀衆(也可以代表亞洲觀衆)對好萊塢化的成龍作品也是不甚滿意的。

  《尖峰時刻1》中,成龍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聆聽黑人諧星克里斯·塔克的貧嘴,除了重複幾次港片時代練就熟能生巧的個人小動作,基本上沒什麽戲可搶。續集中,成龍也玩起了饒舌遊戲,於是乎,兩個男主角談鋒日健(暢談只有美國人才能心領神會不無種族岐見的幽默),你言我語間,戲程過半。這倒讓人想起「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這句話來。衆所周知,成龍的天才表現在他的肢體動作語言方面,「脫口秀」這種東西絕不是他的強項。怪不得有人提出「成龍還能不能打?會不會打?」這個問題甚至斷言「成龍已死」。當然,成龍本人也是滿腹委屈的,據他本人講,《尖峰時刻2》最讓他痛心的就是自己精心設計的動作橋段讓導演剪壞了。

  看吧,在香港自己當編劇、導演、監製、武術指導的成龍在好萊塢竟然沒有剪輯權!所謂「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頭」,成龍要想在好萊塢混飯就必須遵循好萊塢的規則。周潤發的演技失落(《再戰邊緣》)、吳宇森的淪爲動作技師、剪接模範(編劇導演才能喪失)、徐克(《反擊王》)、林嶺東(《硬闖100%危險》)的才情埋沒無功而返都在證明,好萊塢的規則很難被外來力量所打破。好萊塢可以改變你,你卻不能改變好萊塢。所以,我們看到的好萊塢時代的成龍,是一個被剝奪了權利失去了自由的成龍。他只能是一名對導演言聽計從的演員。

  記得有一部紀錄片叫做《成龍的傳奇》(1997),講的是香港時期的成龍在工作、學習、生活等諸多方面的情況。片中說,成龍在香港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大倉庫,裏面各種器械、大小道具一應俱全,平日裏成龍和他的兄弟們(成家班)就在這裏爲創造理想動作而進行探索、實踐。《A計劃》、《警察故事》系列作品中許多令人驚歎的場面都是在這座動作實驗室裏的摔摔打打當中顯出雛形的。所以說,這裏是成龍的「夢工廠」。

  可從成龍正式邁進好萊塢那道高門檻[李小龍、劉德華都嘗過排隊面試、鎩羽而歸的滋味];成龍本人也是「二進宮」(1980年參演《殺手壕》、1981年和1983年參演《炮彈飛車》一二集,都是不引人注意的小角色,結果自然毫無建樹、自毀形象)]開始,他就不再是造夢英雄了,因爲他離開了自己的夢工廠。他離開了自己的動作實驗室,心甘情願地走進了好萊塢專門製造罐頭産品的生產線,被模具壓製成型之後,再貼上好萊塢的標簽,去佔領新的更大的市場……成龍品牌就這樣被好萊塢吃掉(被這部商業機器吃掉的還有吳宇森、李連杰),被吃掉的不僅僅是個品牌,還有這個品牌所代表的一種精神也被無情地吃掉了。

  好萊塢時代的成龍呈現出明顯的退化痕跡。回顧《尖峰時刻1》、《龍旋風》中的動作性場面,可以設想,即使沒有成龍,隨便換哪個香港功夫明星上陣也必將是輕車熟駕的。 好萊塢的成龍迷失了自我。就他在好萊塢所主演的三部西式影片來看,大多數動作場面竟不如布魯斯南在「007」系列(《黃金眼》、《明日帝國》、《黑日危機》)中的表演具有挑戰性。《尖峰時刻1》中,除了酒吧群毆一類的小打小鬧,最驚險的場面是成龍從展覽館的長幅紅布上飛身滑下,較之於布魯斯南和楊紫瓊在《明日帝國》裏藉助摩天大廈上巨幅海報逃生的場面,這個動作設計明顯缺乏想像力。即使在號稱大製作的《尖峰時刻2》裏,成龍也是毫無作爲的:影片的第一個驚險鏡頭是成龍和克里斯·塔克爬樓追兇,兩個人在腳手架上的動作表演,其實是二流港片拍濫了的俗套。一個以功夫絕技著稱的動作演員,竟不如常常仰仗物質工具(戰機、裝甲車、炸彈、手槍)施展動作的「007」有動作魅力,這,當然是讓人深感遺憾的。

  行文至此,不禁想到了另一部好萊塢式成龍電影《龍旋風》,成龍電影的特色之一就是片尾剪餘片,即在結尾打演職人員字幕時把成片沒用過的鏡頭加上,大多是成龍表演失敗了的驚險動作戲,對觀衆來說這很有趣味的(這麽寫很殘酷,因爲有時候我們看到的是成龍受傷被急救景象,爲了娛樂觀衆,成龍付出了太多的犧牲!),這些鏡頭讓我們看到了成龍電影偉大的創造過程,也讓我們看到了成龍本人爲電影藝術勇敢獻身的精神。而在《龍旋風》的剪餘片部分,觀衆沒看到一個驚險動作,只有幾個男女主角說錯臺詞一類的喜劇性場面匆匆閃過。看得出成龍在這部電影裏原本就是貢獻不多的。在《龍旋風》裏,成龍和于榮光有一場刀、槍、棍對戰,對此西方觀衆也需要感到新鮮,但在熟悉香港動作片的東方觀衆看來,這場打鬥戲是拘泥傳統、沒有創意精神的,因爲這場戲只是在照搬武術套路,成龍式打鬥的急智、機敏都不見了。

  已經說過好萊塢式成龍電影是美式罐頭,成龍必須學會適應好萊塢趣味,老老實實呆在罐頭盒子裏。想有所突破是很難的了,迄今爲止拍了三部好萊塢電影,還是東方人西方人兩搭檔闖蕩江湖、一路笑料不斷的模式。好萊塢一直在根據自己的喜好揉麵團,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一流演員被二三流編劇導演所操縱。

  綜觀成龍在好萊塢主演的電影,竟沒有一部可以超過他在香港創造的輝煌業績。《A計劃》系列無疑是經典中的經典,幾乎每一場動作戲都是精工細作無懈可擊的[值得一提的還有《奇迹》(1989]。幾個故事都發生在舊香港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在濃厚的本土文化氛圍裏,成龍如魚得水,身懷絕技的他有了施展拳腳的廣闊天地:雖然沒有高科技的背景武裝,但以竹梯、繩索、吊燈、樓梯爲道具他就可以顯示出超人的動作技能。《A計劃1》(1984)中,他從鐘樓頂上跌下身體穿破兩道遮陽棚再怦然落地,這個鏡頭絕對可以彪炳史冊,如此的捨生忘死、熱血相搏,包括酷愛虛擬現實的好萊塢特技人在內的世界電影同道們也要自歎弗如、敬佩不已的。成龍在香港還主演了《警察故事》(1985)系列,雖然是時裝警匪片,他卻仍堅持保留自己的特色(髮型還是十年如一日的清末民初功夫片盛行樣式—也許這標誌著他對傳統的依戀)。他在劇中扮演警察,卻很少用搶,看著他用一柄雨傘吊掛在公共汽車上,看著他徒手對抗十數匪衆,看著他用腦殼撞破巨幅廣告牌,看著他從百貨公司大吊燈上飛速滑下,看著他近乎瘋狂地運用中國功夫製造動作奇觀,觀衆只有一連串的驚訝、感奮。

  在《警察故事2》(1988)結尾,成龍炸毀了一座煙花倉庫,據說該鏡頭中爆炸場面爲當時亞洲電影之最。不知道這是不是成龍電影西化之路的開始(通常只有好萊塢電影才熱衷於或者有能力做到展現宏大的煙火景觀),總之,此後的成龍電影非常喜歡類比大片,在越來越現代的故事背景之下,成龍變得像外國特務「007」一樣需要不斷藉助各種物質工具來製造賣點了。很多作品中,已經很難看到成龍極富挑戰性的個人技巧表演,越到影片的高潮,觀衆就越發強烈地感到成龍作爲個人動作英雄的失落,他的主角地位,被賽車代替[《霹靂火》(1995)該片是第一部在全美一千多間劇院公映的港産片]、被氣墊船代替{《紅番區》(1995}、被大腳車代替[《一個好人》(1997]

  然而,成龍在好萊塢除了錢包鼓了許多他並沒有找到自己的理想。

  當西裝革履面上帶著拘謹笑容的成龍出現在《尖峰時刻1》中時,觀衆會很失望,因爲大家看到的不是香港電影英雄闖蕩好萊塢勇創佳績,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是:成龍,這個類型電影的英雄,已經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只有痛心、痛心!

  我們想看到真正有香港精神(引申之不妨叫做中國精神)的成龍。在《A計劃》續集裏,成龍扮演的猛探馬如龍與革命人士(關芝琳飾)有一番對話,關芝琳邀成龍一起參加革命,成龍表示拒絕。成龍說:「我是一個很拘小節的人,無論我的目標多正確、多動聽,也不會但求目的不擇手段……其實我很佩服你們,因爲你們才是做大事的人,我也明白要打倒滿清是需要千千萬萬人的抛頭顱、灑熱血、不怕犧牲,但是我不敢叫人家這樣做,因爲我不知道這麽多人打生打死之後,得到的結果是什麽。所以我很喜歡做警察,因爲我覺得每一條人命都很重要,我要保障每一個人安居樂業 。就算一個四萬萬人的國家,都是由一個個人組成, 如果不喜歡自己的生活,哪裡還有心思愛自己的國家呢? 」關芝琳提醒他:「但是在一個腐敗的殖民地政府裏,是不容許個好警察存在的。」成龍斬釘截鐵地答道:「正因爲有這些人存在,我們更要留在這裏!」 這段動作英雄的戰鬥宣言今天聽來仍然盪氣迴腸。成龍所表達的是一種香港哲學,這是一種倡導實利追求、崇尚個人英雄的哲學,在吳宇森的英雄系列、在周星馳的「無厘頭」世界,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領略到這種香港哲學。

  好萊塢時代的成龍已經不再有責任感,較之於香港時代的成龍,爲何而打鬥的理由並不充分。所以,好萊塢時代的成龍不像可以信賴的真人而更像一個木偶。

  好萊塢向來是世界影人心目中的聖地,被好萊塢所接納認可也被視爲榮耀之事。成龍赴美拍片以來,爲之慶倖深受鼓舞者甚衆。其實,好萊塢化不應成爲你或他的終極目標。這個世界上的電影本來就是多格局的,好萊塢之外還有歐洲電影、伊朗電影、日本電影、中國電影、香港電影—在這裏尤其要提一下香港電影,因爲香港電影發展形態和好萊塢近似,僅就其在商業片製作上的成就來說,完全可以代表亞洲電影的最高水準,「東方好萊塢」的名號畢竟不是白叫的。不用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話,不用提吳宇森、徐克之流對好萊塢新貴昆汀塔倫蒂諾、尼古拉斯基治們曾産生過的影響,不用提舉著前衛旗幟在國際上到處得獎的王家衛,香港電影也應該有自信。港産的成龍電影是繼70年代李小龍電影在世界上引爆中國功夫熱後的第二道衝擊波,說句「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電影和成龍電影」的話恐怕是不過分的。香港完全有能力製造自己的國際大片。成龍主演的《龍兄虎弟》 (1986)、《飛鷹計劃》 (1991)、《我是誰》(1998)、《特務迷城》(2000)都很有份量。也許有人說,好萊塢可以幫助香港電影加快國際化進程。其實不然,香港電影自成體系、已經形成穩固的東方電影文化陣營,她似乎沒有必要去過多的依賴好萊塢。實際上,好萊塢的野心是藉助香港本土名人的影響開拓亞洲電影市場。

  只有像徐克那樣拍部張揚「國粹」的電影《蜀山傳》,到國際上賣個好價錢(該片的歐洲版權在今年戛納影展中兩天內賣出,賺回拍片成本,美國版權則被米拉麥克斯花了近億港元的天價購走),才是真正有助於香港電影加快國際化進程,有助於香港電影事業發展。

  好萊塢罐頭式的成龍電影只能給我們帶來文化和經濟上的雙重打擊。在一個變形的美國夢裏我們看到的是香港神話的破滅。

  所以,「成龍回家」就成了一件大有意義的事情。

  問題是,成龍是否準備回家,何時回家?

黑龍江省甯安電視臺
※※發表於凱迪網路http://www.cat898.com 貓眼看人

國際邊緣無情評論